news 国之实业,江南伊始|近代中国实业中的张謇与刘坤一
国之实业,江南伊始|近代中国实业中的张謇与刘坤一
-上辑-
江南,襟江带海,交通便捷,
是近代最早兴办实业的区域。
张謇、盛宣怀、朱其昂等在历史上赫赫有名,
江南制造总局、江南造币厂、大生纱厂、金陵机器制造局……
声名远扬的国之实业,在战火与动乱中成长,
这是先驱者的雄壮命运,
在历史深处,擎着微弱却不灭的火把,
照亮了中国近现代工业来时的路。
“张謇: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。”
——习近平
承“张謇精神”,怀赤子之心
2020年11月1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时指出:企业家要有奋发自强的实干精神。张謇一生以实业为事业主体,一生共创办了20多个“中国第一”。“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”鉴往事,知来者。传承“张謇精神”,不仅要借鉴他的成功哲学,更应时刻将国家装在心中,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。
新时代的民营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、组织者、引领者,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。为国担当为民造福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,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,才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企业家。(摘自扬子晚报 2020年11月23日)
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,“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,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、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。”透过历史维度我们能看到,强国须振兴实业,这也是100多年前张謇等一大批民族实业先驱者的不懈追求。
“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,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。”
张謇:弃功名,兴纱厂
张謇,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(今南通)海门常乐镇,祖上几代都是以农商为生。为了改变家庭命运,张謇从小被送入私塾学习,父亲希望他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。1894年,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,被授予翰林院修撰。
张謇 (清末民初实业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)
字:季直 号:啬庵
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,张謇认为,只有发展民族工业,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、抵制外国资本的侵入。中国士大夫一向耻于经商,“状元办厂”在当时更是新鲜事。但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,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。他这样表明心志:“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,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。”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,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。根据《周易 》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,取名为“大生纱厂”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3月11日试炉,3月25日试引擎,3月29日试车,到1899年5月23日,正式开车纺纱,并制订“厂约”。全厂共有40800锭,占了全国纱锭总数的11.9%。
“窃谓图强必先图富,而图富较图强为尤难,未富则虽强亦难持久。”
刘坤一:并肩而行的知者与行者
刘坤一,晚清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湘军宿将。其才能魄力,丝毫不逊张之洞,正是因为他的存在,才使得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,饱受十多年兵燹之灾的膏腴之地,在短短数年恢复生机,经济、文化走向复苏,以上海、南京为中心的两江(江苏、江西、安徽)地区很快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和洋务运动的龙头,恢复了清廷赋税重要来源地的地位。
刘坤一(清朝后期军事家、政治家)
字:岘庄 谥号:忠诚
时任江南总督刘坤一,以“因制钱缺乏,不敷周转,洋元行销,利权外益”为由,上奏朝廷,获准在江南设局铸造银元,遂拨款向英国和德国购置造币设备,在南京西水关内云台闸南岸,设“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”,于光绪23年(1897年)10月竣工。东厂制作银元,开工稍早,西厂专造制钱币,光绪23年(1897年)12月25日正式开制,1898年(戊戌年)批量铸钱,所铸1元银币占全国的68.9%。在菱角市存在的32年里,共生产银元5.41亿枚,是大清国库的三分之一,更是当时铸币产业的世界第一大厂!
张謇和刘坤一,晚清中国,两个燃烧的灵魂,他们对时代、民族赋予自己的目标和重任同样的明确。为此,他们并肩作战,刘坤一以国事为重,瞩目东南及华夏全局,步履维艰,举足轻重;张謇放眼将来,视实业为民族浴火重生之至要,寸寸为度,锐意求进。
吕端大事不糊涂,东南半壁,五年之间,太保幸在。
诸葛一生唯谨慎,咸同两朝,众贤之后,新宁有光。
——张謇在刘坤一去世,写给他的挽联
“立约为凭,以期彼此相安。尊处情形相同,计已布置周密,此外有无方略,尚祈电示为荷。”——刘坤一致电李鸿章
“东南互保”:非常之时,非常应对之策
1901年5月,局势瞬息万变。五月中旬,京津形势恶化,电报中断,沪宁一带,谣言蜂起,商人与教民闻变迁避内地,列强军舰集结黄浦江上,声言随时采取军事行动保护侨民。5月24日上午九时,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门大街被杀;下午四时,董福祥部甘军与义和团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;当晚,奥国使馆被攻破。
25日,清廷下诏向各国宣战,局面一发不可收拾。为了保全四十年洋务运动之成果,刘坤一与张謇等东南主要士绅的建议迅速达成一致,基于他们对局势发展及取舍得失上有同样清醒的认识,刘坤一当局不乱,一锤定音,奠定局面。
在甲午战争爆发之时,刘坤一则认为"宜战不宜和",更在当时,提出了与日本“持久战”的论述。他分析了"倭奴远道来寇,主客之形,彼劳我逸"的形势,指出"在我止须坚忍苦战,否则高垒深沟,严为守御,倭寇悬师远斗,何能久留……持久二字,实为现在制倭要著"。
“谒新宁(刘坤一),相见大欢,拱手称谢。”
——张謇记
大生纱厂,助力实业之光
中国民营纺织业之勃起,正是刘坤一出任两江总督前后。张謇募资创建大生纱厂之始,曾得到刘坤一和张之洞二人多方支持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张之洞奏派張謇、陆润庠、丁立瀛分別在通州、苏州和镇江设立商务局,张謇与陆润庠还分別在南通和苏州筹资创办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。 大生纱厂原定商办,张謇开始时通过官招商办、官商合办集股筹款无果。张謇无可奈何,求助于刘坤一,后来大生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,刘坤一十分欣喜。
张謇日记中有一段生动翔实之实录,可以说明二人于振兴民商之同心而同德:1898年9月20日,谒新宁(刘坤一),相见大欢,拱手称谢。对曰:“纱好,地也;气转,天也;人无,与焉。”新宁曰:“是皆先生之功。”张曰:“办事皆董事及各执事,謇无功。”刘曰:“不居功,苦则能吃焉。”张曰:“苦是自己要吃的,亦无所怨。”刘曰:“但能成,折本亦无妨。”张曰:“不成则已,成则无折本之理。”
一段对话,刘坤一对张謇舍身喂虎精神之赞扬,对张謇及振兴民商之信任支持,张謇对民生大业之献身自白和必胜信念,可谓尽在其中。
“中学宜兼西学以育人才”
——刘坤一《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》
携张兴学,从师范学堂入手
刘坤一十分欣赏和钦佩张謇,乃委令张謇将原有钟山、尊经、惜阴、文正、凤池、奎光六书院改建为府县各学堂,又饬令辖内省府县官员即按京师大学堂章程速建各地学堂。其雷厉风行,治教育有刻不容缓之心。
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5月,刘坤一邀集张謇、缪荃孙、徐乃昌、罗振玉等共商兴办学堂大事,在师范教育先行上达成共识:兴学之困难是师资匮乏和资金短绌,若开办高等师范学堂,不仅可为各级学堂培育师资,更可比办高等学堂经费减省一半。
在江督任上,刘坤一先后支持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,支持经元善创办女学公塾,又以在原储才学堂为基础创建江南高等学堂,建立江宁农务学堂,复将广方言馆和炮教练营扩为工艺学堂,在江南陆师学堂内开创性地增设铁路矿务学堂,将东南教育积极引向近代化。
南京金基控股(集团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苏ICP备11081986号-1 中国江苏南京市水西门菱角市66号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8号楼